常用信息

警惕!别让艾滋阴云继续笼罩大学校园

   信息来源:综合办公室      发表日期:2016年01月12日 13:58      点击率:    

字体显示: 】      【打印】      【关闭

满载青春梦想的大学校园,为何竟被艾滋病的灰暗阴霾所笼罩?最具朝气和希望青年学生,又因何沾染病魔,走上人生的歧路?严峻的现状,令人惋惜之余,也倍觉困惑和迷惘。

严峻的数据告诉我们,艾滋病的威胁越来越近!

这份数据显示,五百多青年学生中,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,主要集中在武汉市,占总数的60.5%,多涉及大专及以上院校(81.94%),男生居多,占96.1%。累计报告青年学生感染艾滋病10例以上的高校有11所。数据是平面的,但每一个数字背后,是一个年轻生命的凋零,一个幸福理想的破碎。

武汉目前有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近120万人,数量堪称全球第一。年轻人,是这座城市的骄傲,也是活力之源。同时,对家庭而言,他们更是希望所在。大学校园,不该为艾滋病的阴云笼罩;年轻的人生,更不应该背负如此沉重的枷锁。

但艾滋病的威胁,如此真实、切近地横亘在我们面前,且有愈演愈烈之势。1981年,艾滋病首次得到记载,作为危害极大、传播迅猛的疾病,短短30多年时间,它就形成了全球性威胁。而如今,这一恶疾对于年轻人的侵扰加剧,更是向人类的未来发出了红色警告!

值得注意的是,不仅是湖北,全国其他省市感染艾滋病的学生人群中,因男男同性性行为传播的比例都很高。比如,湖南省卫生计生委11月29日发布的数据表明:自2007年以来,艾滋病在男男同性恋与青少年学生中感染上升较快,已不可忽视。这些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学生主要是男性,占90%以上,传播途径以男性同性性传播为主,比例近70%。

目前社会上对于艾滋病防治的科普,不可谓不积极,相较于其他人群,大学生应该对于社会万象,健康科学更为了解,为何放任男男同性性行为成为艾滋病“重灾区”?其中原因实在令人费解。

无知无畏催生同性感染,危险的“男孩们”令人担忧

从媒体报道的一些感染病例,可以发现,大学生中对艾滋病一知半解,对男男同性性行为好奇窥探,甚至视为时尚流行的,大有人在。

武汉某高校的19岁大学生小杨,进入大学没多久,就在好奇心的驱动下,尝试同性性接触。开始他也担心会染病,坚持使用安全套,并且每个月都到医院检测HIV(艾滋病毒)。几个月平安无事后,他放松了警惕和自我保护,结果艾滋病找上门来。

某中学男生,迷恋手机社交软件,结识了一位大哥,大哥经常请他吃饭,送他礼物,一次,他与大哥去宾馆午休时发生性关系,随后检查出感染了艾滋病毒。

某大学理科优等生,因准备出国留学与在校外教成为好朋友。一次,外教以该给他庆生为由,把他灌醉进行人身侵害,后来他去献血时检测出艾滋病病毒。

安徽的大学生小林,感染的过程更为奇葩。读大学的时候,为了取暖,他和室友相拥睡觉,结果发生了关系。小林在婚检的时候才查出患病,此时已经追悔莫及。

湖北报告现存活的感染者和病人达11634例,疫情位居全国第13位。

江苏的一名大学生,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,接触了一个“同性圈子”,受到“圈里人”的影响,将同性性行为视为一种潮流,与危险共舞,最终被危险吞噬。

对一些感染者进行采访发现,尽管他们很多人清楚艾滋病的感染途径和危害,但对于男男性行为带来的高风险,他们却了解甚少,很容易放松警惕。

一方面,“男同”“男同圈”作为灰色地带,很容易吸引那些涉世未深、充满好奇的年轻人;另一方面,血气方刚的男孩子,对自身约束力不够,容易用这种方式“安放躁动的青春”,却没有足够的知识去注意安全。

年轻是耀眼的,是活泼的,是充满未知的,但同时也是冲动的,懵懂的,满布危险的!当年轻的男孩们因为无知无畏走向危险时,有没有办法拉住他们滑落深渊的脚步呢?

全省累计报告有139所学校的537名青年学生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,多涉及大专及以上院校(81.94%),男生居多,占96.1%。

性安全教育不只是发发安全套,更应有健康的心态

相关的知识普及和引导欠缺,社会传统观念的制约,以及一些时尚流行文化的影响,都需要对男孩们“以身赴险”的后果负责任。

虽然,目前大学校园在普及性知识,倡导安全、良性的性行为方面,做出了一定的努力。比如有些学校开设了性教育课程,校园中普及了安全套售卖机,对于学生的言行也提出了要求。但这些措施还停留在口号宣传、单向灌输、被动对应的层面。相比枯燥的说教,年轻人更容易被一些猎奇、新鲜、冒险的事物吸引,不能深入学生生活和思维的“性安全教育”,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。

同时,社会对于“同性恋”存在大量偏见,常常讳莫如深,涉世未深的孩子们,其实并没有多少正确的途径,能够科学地了解和理解同性恋,更难以清晰明了其中危害。加上如今“腐文化”在网络盛行,一些影视剧更是将其作为卖点,把同性情感若隐若现作为时尚风标,怎能不让孩子们视为时髦、趋之若鹜?

所以,对艾滋病肆虐年轻群体、逞狂高校感到震惊的同时,我们应该反思,当下的性安全教育、防艾宣传,是否真正做到了主动有效?是否切合了年轻群体的实际心理?是否摒弃了偏见和狭隘,真正从科学健康地角度看待问题?是否形成了正确的态度,抓住了教育的时机,形成了潜移默化的默契。

对于性教育,尤其对于同性性行为教育,长久以来我们都避重就轻,或者嗤之以鼻。年轻人无法从正常渠道获取相关知识,只能走过成人电影这样的歪门邪路。这无疑让正常的性教育错失良机,更潜藏无尽隐患。

性行为、同性恋、性心理、艾滋病,并不是那么难以启齿的事情,唯有心态阳光了,才能正视危险,抵抗危险,防治危险。

我们不能将艾滋病传播,统统归咎于同性恋,这既不客观,也不科学。但是,我们也不因为怕被扣上“恐同”、“歧视”的帽子,就对同性性行为带来的疾病风险,视而不见。仔细想想,或许正是因为社会的逃避和偏见,才让同性性行为只能在暗角滋生。因为缺乏理解和保护,这个圈子才更为灰暗和混乱。让年轻学生远离艾滋病威胁,不仅仅是一个教育课题,更是一个社会话题。